复旦大学《美学修养》课程|复旦大学EMBA资讯
发表时间:2016-06-30 10:44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阅读量:
次
复旦大学《美学修养》课程:将生活过得风雅静趣
点一炉香,观一幅画,品一杯茶,插一捧花,这些古典而优雅的意象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当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对于风雅岁月的渴望就越来越强烈。
6月25日,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包春雷教授携手复旦管院“E+领袖营”项目,为大家带来《美学修养》重磅课程:从匠人精神的陶艺插花到文人墨客的挂画品茗,包春雷教授将古典艺术之美娓娓道来,启发大家将这份风雅志趣与平凡日子合二为一。
现代陶艺:从和泥开始,重塑“慢生活
所谓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包春雷教授在课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种审美所表达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将陶艺的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
“陶艺所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重,对生活的理解,对美学的修养,我希望从中国现代陶艺能够从观念出发,让人对这种传统美学有所了解,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普及开来,让和泥,釉彩,拉胚……重塑一段文明的慢生活。”包春雷教授如是说。
文人插花:在生命中央,插几株真实与灿烂
插花艺术的起源于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包春雷教授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式插花的悠久历史与艺术演变。从我国的哲学、文学、绘画艺术上解析了插花浓厚的民族风格。
“从盛唐开始,文人雅士便喜爱吟诗作画,赏月插花,到了宋代,插花更为流行,我们喜欢把哲思与花木,与大自然相联系,体现自己的抱负理想和精神,其实,人文之善是社会生活的境界,人际交往的境界,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下,能体会的是静观万物,是时光的变迁。”包春雷教授谈起插花的雅士哲学。
智者焚香:藏在精神海洋里的一缕香
“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香道从古至今都伴随在人们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上,可曾想象过在香气袅袅之中,多少繁华沧桑,化作缕缕青烟。香气悠然里,或抱膝观书、或对坐清谈、都是古典中国隽永的意象。包春雷教授从香道文化中发展过程中一一提炼了焚香的智、雅、清、静。包括起源与器具文化。
“古人对焚香的要求是无烟却香味低回悠长,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包春雷教授对香道的解析令人有所感悟。
墨客挂画:穿越时空,入画宋代雅集世界
“挂画”最早挂于茶会座位旁,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进行雅集活动,包春雷教授从一纸书画中谈到了人文风俗、历史文化、自然艺术等方面,生动讲述了宋代文人雅集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一幅幅的书画中,不止是历史,还有当下文人情怀和民族风俗,是一个时代的美,也是中国时间长河中不可磨灭的修养。“包春雷教授感慨道。
雅士点茶:煮上善若水,品人生百态
“茶“从神农时期一路演变而来,先为解毒入药,后有雅士品茗,渐渐成为一门博大精神的文化,包春雷教授对茶道见解颇深,从茶的渊源到品茗方式,从斗茶之趣到执壶之法,从佛教禅茶到思想境界,为大家分享了茶道文化的精髓。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得苦而知甜,静心静思虑,凡事悟大道,牵挂许放下,苦、静、凡、放,这四字表现了现代人紧缺的精神境界,当然,茶道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包春雷教授说道。
在内容丰富的课堂讲授之外,包春雷教授还带领学员们参观陶艺工坊,亲身感受手艺人的坚持与执着,体验陶艺中的无穷变化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