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MBA项目22班毕业生陈德嵘采访
发表时间:2016-07-27 12:27 作者:admin 来源:复旦大学MBA 阅读量:
次
复旦大学MBA项目22班毕业生陈德嵘采访
陈德嵘,Neo Chen,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读于复旦大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二十二班。现任美敦力(中国)研发中心研发经理。
陈德嵘目前在美敦力中国研发中心担任研发经理,在跨国公司的研发体系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陈德嵘便是科技研发方面的专业精英,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而且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很大,个人发展的空间还有许多,因此他兼顾工作的同时重回校园,选择并融入了复旦管理学院这个大家庭。
走进复旦
陈德嵘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理科生,毕业后就一直从事研发项目,与技术打交道。“当今社会,研发体系人员需要自己去挖掘商业需求并想办法满足,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确定了项目主题后,真正着手想要做好它的话,仅靠技术是不行的,要做好方方面面。” 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无论是销售、市场、或者其他方面等,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具体内容都是需要去了解的,而这些对于陈德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经历过几次项目的失败之后,陈德嵘发现,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大环境中,一个技术人员不能够只关心自己的工作和技术领域,而是应该更多踏出“家门”,去观察整个世界的商业环境,了解其中的各个环节;能够善于发现问题,通过学习对问题形成基本的了解,再重新整理思路,才能将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
学习深造是“睁眼看世界”的一个好途径。“我要读MBA!”这个念头在陈德嵘的心中滋生。
经过同事的介绍和推荐,陈德嵘了解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复旦-BI(挪威)MBA项目,于是他去网上搜查了资料,咨询相关老师,报名试听课程。“复旦-BI(挪威)MBA项目伴随着理念,课程设置和方向规划更加接近EMBA,其中的海外课程对我的价值非常大。此外,项目的办学理念更加注重管理和实践,趋于国际化。”基于对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深入了解,再加上对复旦大学人文底蕴的向往,陈德嵘下定决心选择复旦管理学院,开启了自己学习的新征程。
人,有无限的潜力
谈及在管理学院学习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时,陈德嵘不假思索地喊出一个名字“老扬”(Jan Ketil Arnulf教授)!陈德嵘介绍道,老扬是教授Leadership Development的老师,之前也是复旦-BI(挪威)MBA项目学术副院长,曾常驻上海,项目的学生几乎无人不熟。
“我印象最深是老扬能融入我们这些中国学生之间,不仅能跟我们用中文无障碍交流,还能在课堂上用中文旁征博引!这一点很了不起。”一说起老扬,陈德嵘便滔滔不绝,“老扬上的是有关领导力提升的课,这其实跟文化并没有太多的关系。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有很大的动力和热情,在不长的时间和工作很忙的前提下,还能将中文说得那么好,这令人吃惊,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完美运用成语。”在表达着对老扬敬佩之情的同时,陈德嵘又说道,“我目前无法像老扬一样整个融入到西方文化中去。”他的语气中并没有流露出丝毫泄气,隐隐透露出自己不凡的目标。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老扬能将中文学到如此高的程度,与他自己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简单的课也好,艰难的课也罢,它们都能令我们学到东西。“唯一值得我们相信,且必须相信的是:只要努力,我们都能将它们做到最好。” 陈德嵘回忆起自己的学习历程,“一门课过后,上课的动力源和热情其实会下降,只有时间花到了,才能真正进入其中,探索出别样的奥妙。”
Learning by Doing
在学习过程中,陈德嵘也没有停止他在工作上的征程,他运用自己在学校里的所学所思,在实际工作上有所发挥。“Learning by doing”,陈德嵘认为很难将学校里的学习和公司里的工作,完完全全划分为两个毫不相关的部分,相反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从跨出学校毕业的那一天,整个公司或者社会都是一个大学堂,都能学到不同的东西。我通过复旦-BI(挪威)MBA项目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和知识,而只有放到真正的实践和工作中,我才能慢慢去体验和感悟,将理论发挥到极致。”
陈德嵘最享受的一种状态是,能够在工作中实践他之前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理论和知识,去论证这些理论是不是符合他现在的工作环境。通过这样的论证,他就发现有些理论对于某些情况是不适合的,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陈德嵘认为自己这样的“Learning by doing”状态是最好的,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再通过工作对学习成果有一个反馈和感悟。
以自己的实际经验为例,陈德嵘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看法。现在他工作的公司在几年前发生了重大的转型,他的老东家柯惠被现在的公司美敦力所收购。去年,陈德嵘运用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包括战略管理和财务报表等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摸索当年自己的老东家整个被收购前的战略管理和运作方式,“如果当时运用这些知识,可能会找到公司进行重大改组和被收购的影子。”
对于陈德嵘来说,这样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看的方式最能让他有所收获。同时,对于其他纯技术人员来说,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在实际的环境下去寻证理论,从而看到当今商业环境下的机会和风险点的话,这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工作领域都是很有收益的。
人,是自由的灵魂
在平衡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同时,陈德嵘积极参加公益组织,献出一份爱心。聚贤荟(Join&Share)是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同学会,也从事公益活动,陈德嵘是聚贤荟的第十届秘书长。“秘书长就像是一个项目经理,主要工作是组织和团结同学们的力量,共同去做好一些活动。”
2015年1月3日由聚贤荟主办的第二届“Run For Love暖跑寒冬”慈善跑活动在世纪公园顺利举行,陈德嵘是这次赛事的总负责人。他根据同学们所擅长的事情合理分配任务,无论是布置场地、寻找资金赞助、还是活动内容安排等方面,陈德嵘和他的伙伴们都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十分具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也把募捐和义卖积攒到的财物,全部作为善款如数捐给贵州省从江县凝冻地区的冬季温暖包项目,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过上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陈德嵘坦言,“在活动筹备过程中,大家做了很多工作和预案,但还是会担心没有做到位。”在组织并完成整个暖跑活动的过程中,陈德嵘不但得到了学长们悉心的指导意见和协助,而且对其本身的锻炼也很大。然而陈德嵘并不是为了这些才加入聚贤荟的,“公益是我的兴趣,在满足我兴趣的同时,能够遇到一群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他们一起为社会公益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才是人生乐事。”
陈德嵘不仅在聚贤荟收获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好友,还在复旦管理学院的课堂学习中也找到了能够互补、畅所欲言的知音。学校相较公司,学术氛围更加浓厚,班级里的每个同学都是具有差异性的,而正是因为同学们不同想法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最绚烂的火花。“这是以‘人’的角度来看的,不是为了人脉,或者说扩大自己的交际网。而是说在学术领域,或者探讨人生哲学的朋友,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去倾听我的声音,我觉得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对我而言价值也是最高的。”
十几年前,陈德嵘接触过复旦学子,他们以个体和自由为导向,富有人文关怀;十几年后,他走入复旦校园,成为了复旦学子。复旦人追求自我发展,对未来有着自己的规划,这些正印证了复旦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无论怎么追求个体和自由,最后都是要为了个体,或是周围人,亦或是整个社会而产生价值的。”陈德嵘是这样想的,也确实一直在为成就自己的价值而努力着。
对于那些想要报名MBA项目的同学,陈德嵘提出了自己真挚的建议,“每个人还是得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读MBA,为什么要来复旦?首先要解决这两个‘why’。如果能清晰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话,那就能毫不犹豫地加入复旦了。”
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同样会有一些“why”在等待着陈德嵘去解决,而他一定能找到给自己最满意的答案。路始终在脚下,他一直在前行。